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pg电子怎么赢 > 新闻动态 > 太乙版黄帝内经·太昊·卯乙注
太乙版黄帝内经·太昊·卯乙注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22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80
卯乙

夫欬者,热也,风也,痰也,邪也。(欬,即咳。)其为祸也,龠肺橐心,(龠者,吹火。橐者,鼓火。龠肺橐心,谓牵动心肺火气而令炽盛。)败膈坏胸。故久欬也,积邪及水祸,伏火、痰涎之患也。(惑,害也。故久咳者,积邪或积水所害也,隐伏痰涎或上火的病患。)刺之以胆肺之络者,已矣。(胆之络,即足少阳之络光明穴。肺之络,即手太阴之络列缺穴。谓刺光明穴、列缺穴出血,则病势得以缓和。)

且肺之令人欬者,皮毛之所以合矣。皮毛先受邪气,邪气以从其合也。(以从其合,谓入肺经。)其寒饮食入胃,从胃脉上至于肺,则肺寒。(肺寒,指肺阳不足,肺气失宣。)肺寒则外与内合,(外与内合,外邪合内寒也。)邪因而客之,则为肺欬。

五脏各以其时受病,(以其时受病,即指后文描述的“其邪之乘秋,则肺先受其邪”之类。)非其时则各传以与之。(各传以与之,即指“五脏六腑,寒热相移”之类。)人与天地相参,故五脏各以其治。时感于寒则受病,微则为欬,甚者为泄为痛。

其邪之乘秋,则肺先受其邪。其邪之乘春,则肝先受其邪。其邪之乘夏,则心先受其邪。其邪之乘长夏阴,则脾先受其邪。(长夏阴,文有脱落,当作“长夏至阴”为是,《素问·咳论篇》作“至阴”,《外台》《太平圣惠方》引皆作“季夏”。长夏热极而阴湿之气盛极,故谓之至阴。)其邪之乘冬,则肾先受其邪也。

故肺欬之状,欬而喘息有音,甚则唾血。

心欬之状,欬则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状,(介介,喉部异响声。梗,《正韵》与哽同,咽塞也,《太素》《外台》并作“哽”。)甚则咽肿喉痹。(喉痹,是中医对咽部红肿疼痛、异物感或干燥不适等症状的统称,对应西医的急慢性咽炎、喉炎等疾病。)

肝欬之状,欬则两胁下痛,甚则不可以转转则,两胠下满。(转,动也。则,《唐韵》《正韵》子德切《集韵》《韵会》即德切,读若侧。不可以转转则,谓身体不可以动而转侧。胠,《博雅》胁也。两胠下满,即两胁下烦满。《医心方》作“两脚下满”,则是指两脚肿胀。)

脾欬之状,欬则右胁下痛,阴阴引肩背,(阴阴,犹隐隐,微痛貌。)甚则不可以动,动则欬剧。(动犹作,指劳作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平秩东作。”)

肾欬之状,欬则腰背相引而痛,甚则刻涎。(刻,漏也。刻涎,即漏涎,指咳嗽时口水不自觉地流出,《素问·咳论篇》作“咳涎”。)

夫五脏之久欬也,乃移之于六腑。故脾欬不已,则胃受之。胃欬之状,欬而呕,呕甚长虫出。(长虫,通注皆解释作蛔虫,甚觉怪异,若体内无蛔虫则如何?显然长虫不能解释作蛔虫。长虫,“冲”之缓读,谓胃中食物摇涌而出也。)

肝欬不已,则胆受之。胆欬之状,欬呕苦汁。(苦汁,即胆汁,《素问·咳论篇》作“咳呕胆汁”。)口苦舌青,鼓睛而面若腐铜状。(面若腐铜状,指脸色青黑而斑驳。)

肺欬不已,则大肠受之。大肠之欬状,欬而遗矢。(遗矢,即遗屎,大便失禁也。)

心欬不已,则小肠受之。小肠之欬状,欬而失气,(失气,即放屁。)气与欬俱失。(与,从随也。俱,一起也。失,逸出也。气从随咳嗽一起逸出,即咳嗽与放屁并作。)

肾欬不已,则膀胱受之。膀胱之欬状,欬而遗溺。(遗溺,小便失禁。)

久欬不已,则三焦受之。三焦之欬状,欬而腹满,不欲饮食。此皆聚于胃,关于肺。(关,塞也。寒聚于胃则积食,寒塞于肺则痰凝。)使人多涕唾,而面浮肿、气逆也。

故《下经·欬》曰:治脏者,治其俞。(俞,指输穴,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所注为输。”古俞、腧、输通,故亦称俞穴或腧穴。治疗五脏咳嗽,施治经穴为五脏本经之输穴,即肺经太渊、脾经太白、心经神门、肾经太溪、肝经太冲。)治腑者,治其合。(合,指合穴,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所入为合”。治疗六腑咳嗽,施治经穴为六腑本经之合穴,即大肠经曲池、胃经足三里、小肠经小海、膀胱经委中、三焦经天井、胆经阳陵泉。)浮肿者,治其经。(经,指经穴,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所行为经。”咳嗽且浮肿者,施治经穴为本经经穴,即肺经经渠、大肠经阳谿、胃经解谿、脾经商丘、心经灵道、小肠经阳谷、膀胱经昆仑、肾经复溜、心包络间使、三焦经支沟、胆经阳辅、肝经中封。)上逆者,治其下。下遗者,治其上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